10月13日,黄龙县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在延安市召开。市委宣传部调研员、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李少婷主持发布会,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富荣,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古浪涛,县扶贫开发局局长王坤锋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国际在线、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华商报、三秦都市报、陕西网、延安市融媒体中心等多家媒体应邀参加发布会。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黄龙县通过产业增收、扶持创业、解决就业等“硬核”举措,脱贫攻坚取得了扎实成效。2017年,25个贫困村通过市级批复退出。2018年,在全省脱贫攻坚非贫困县序列成效考核中,黄龙县位列第三名。2019年,黄龙县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综合评价“好”的序列中,位列第九名;截至目前,全县贫困发生率为0.13%,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6946元增加至2019年的11916元,增长71.6%。
会上,李富荣从产业发展、扶贫项目、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全面介绍了黄龙县近年来脱贫攻坚主要做法和下一步计划,生动展示了黄龙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
产业活水引来“致富活水”。黄龙县围绕“4+X”产业布局,出台了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支持群众发展产业巩固贫困退出成果十条措施,县财政注入资金1776.2万元,成立47个互助资金协会,吸纳725名贫困户为会员,发放产业互助借款683.2万元。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印发了《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优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的指导意见》,扶持引导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巩固提升核桃、苹果等传统产业水平,大力发展中蜂、中药材、苗木、畜禽等短平快产业。此外,还通过光伏扶贫项目、搬迁户入股分红、壮大集体经济等产业增收制度让贫困群众持续发展有保障。
让群众住得舒心、能致富。2016年以来,聚焦苹果、核桃、中蜂养殖、种植中药材及特色养殖等县域主导产业,紧盯村组基础设施短板,谋划实施产业类、基础设施类等扶贫项目,投资17745.05万元。同时,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国家卫生乡镇创建相结合,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设立村级基础设施管护基金,县级使用土地整理收益资金分别列支100万元,用于村组道路和安全饮水管护;17个美丽宜居乡村、1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完成对标建设任务,累计完成农村改厕8000套,16个镇村污水处理设施、6个乡镇垃圾填埋场和2个垃圾压缩中转站建成投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乡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基本形成。
授人以渔 主动造血。2015年以来,黄龙县累计开发城镇公益岗、公益专岗、特设公岗、协管员、移民搬迁特设岗位1000余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0人268万元,开发生态护林员512人次,兑现退耕还林补助833户51.24万元;脱贫监测户、边缘户全部纳入低保或五保范畴,创新推出了分散五保户院籍管理制度,全县所有分散供养五保户纳入县乡敬老院管理,实现了乡镇政府、敬老院、村委会和近亲属(监护人)四级监管,切实提升分散五保户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达到100%,在册贫困户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义务教育阶段补助、补贴、贷款等政策全面落实,25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均已接受教育,无辍学现象;除此之外,围绕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县镇村开展脱贫典型、孝德模范、致富能手、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等评选表彰活动,用“小节目”宣传“大道理、正能量”,用“小舞台”解读“大政策、新理论”,助力脱贫攻坚,为乡村发展凝力聚能。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还需策马扬鞭,”李富荣表示,今后,黄龙县将一如既往、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省市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标准、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三个并重”,以更大的担当扛稳政治责任,以更宽的视野推动产业兴旺,以更高的标准改善民生福祉,以更新的理念激发内生动力,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会上,媒体记者踊跃提问,李富荣、古浪涛、王坤锋就扶贫扶志、巩固脱贫成果、消费扶贫等问题用详实的数据、生动的实例一一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