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日在黄龙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黄龙县财政局局长 王永刚
各位代表:
受县政府委托,现将黄龙县202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财政预算(草案)提请县第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全县财政工作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聚力聚焦“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落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收、支、管、调、防”职能作用,加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步推进各项财税改革,全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068万元,同比增长2%,增加212万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212万元,同比增长4.2%,增加212万元,非税收入完成5856万元,与上年持平。税收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比47.1%,非税收入占比52.9%。在剔除同期高速公路建设税源支撑和减税降费政策影响下,保持税收增长实属不易,经济结构更趋合理。
全县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81603万元,同比增长17.6%,增加27164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8149万元、国防支出461万元、公共安全支出5518万元、教育支出16581万元、科学技术支出178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104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271万元、卫生健康支出10707万元、节能环保支出9174万元、城乡社区支出22816万元、农林水支出40658万元、交通运输支出14511万元、资源勘探信息支出1923万元、商业服务业等支出490万元、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5192万元、住房保障支出11200万元、粮油物资储备支出343万元、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2242万元、债务付息支出1079万元、债务发行费用支出6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20359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19304万元,年终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三)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完成8475万元,较上年减少1489万元,减少14.9%。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完成9463万元,较上年增支545万元,增长6.1%。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国有资本经营上级补助收入4万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4万元。
(五)2022年政府债务情况
截止2022年底,我县政府债务限额60006万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40706万元;专项债务限额19300万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余额为55416万元。其中:一般债券余额36116万元,专项债券余额19300万元,债务规模适度,风险总体可控。
二、2022年财政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2022年,全县财政工作以县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财政改革落实见效,预算绩效管理不断深化,财政运行健康平稳,各项重点领域支出保障有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财政保障。
(一)坚持稳经济一揽子措施与接续措施并重,政策效能不断提升。成立财政支持稳住经济大盘工作专班,认真落实中省市县稳住经济大盘政策措施和市政府20条接续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落实留抵退税政策,全年累计减税降费9230万元,其中县级留抵退税3007万元,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切实加快财政支出进度,用足用好各类助企纾困稳定市场主体政策,兜牢兜实民生和“三保”底线,加速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力促经济企稳回升、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068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1603万元。
(二)坚持对内挖潜与向上争取并重,综合财力不断增强。一是面对疫情及减税降费政策影响,财税部门通力合作,多次召开财税联席会议和收入分析协调会,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加大零散税源的稽查征收力度,重点针对我县光伏风电企业耕地占用税、小寺庄煤矿资源税等税源进行挖潜,完成税收收入5212万元,同比增长4.2%,增加212万元。二是严格落实非税收入目录清单管理,提高非税收入征管质量,非税收入完成5856万元。三是准确研究把握中央和省市财政政策扶持方向,积极谋划项目,想方设法向上争取资金。全年争取转移支付资金155818万元。一般转移支付76297万元,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收入42141万元,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收入6269万元,结算补助收入10617万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收入5041万元,固定数额补助收入6163万元,支持减税退税补助收入6066万元,我县对所争取的一般转移支付全部用于疫情防控、助企纾困、基层“三保”等关键领域支出;专项转移支付79521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429万元,国防600万元,公共安全1593万元,教育4500万元,科学技术40万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577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4899万元,卫生健康支出1527万元,节能环保7918万元,城乡社区8532万元,农林水34336万元,交通运输10507万元,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122万元,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270万元,住房保障2848万元,粮油物资储备3万元,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205万元,其他收入615万元,专项转移支付做到按照用途专款专用;一般债券项目资金5045万元;专项债券资金1200万元,缓解了本级财政压力,增强了我县经济实力。我县对下无转移支付,故不做转移支付安排。
(三)坚持保障民生与优化支出结构并重,财政保障更加有力。一是继续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无预算、超预算支出,“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等一般性支出持续下降不反弹,腾出财力优先保障基本民生,用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群众的“好日子”。2022年“三公”预算执行数378万元,比上年430万元减少52万元,下降13.8%。其中:公务用车购置84万元,和上年持平,原因是严格公车管理,节约开支;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192万元,比上年减少47万元,下降19.7%,原因是厉行节约,压缩开支;公务接待费102万元,比上年减少5万元,下降4.7%,原因是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减少非必要支出。二是加快资金拨付。坚持“快速直达”原则,充分利用直达资金监管系统监督职能,落实直达资金管理机制,加快资金分配、拨付和使用,确保直达资金政策落地生效,精准惠企利民。2022年我县共接收下达直达资金35985.53万元,形成实际支出35328.16万元,支出进度达98.2%。三是保障重点支出和刚性支出。在“三保”、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天然气补贴、兑现干部职工津贴奖金、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等支出刚性需求较大以及全县偿债压力凸显的情况下,通过加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度,合理调度财政库款,提升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全年完成“三保”支出91366万元,其中:保基本民生支出33700万元、保工资支出45000万元、保运转支出12666万元。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在疫情防控、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住房保障、乡村振兴等民生大事急事难事上精准发力、补齐短板,持续推进“一卡通”专项治理,确保各项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及时、足额、精准发放到位。
(四)坚持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并重,全力支持城乡融合发展。一是统筹资金42.67亿元,实施工人文化宫改造、危房灾后修复重建、城区绿化、公寨沟水库、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项目、242国道县城过境公路建设、防洪排涝三期、中小学优质均衡建设及三岔小学改扩建、城乡垃圾中转站等60个县级重点项目,促进了城乡建设提质增效。二是统筹资金15486万元,全力支持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疫情防控、市场监督管理、人防工程、公共安全、防汛抗旱、林业草原防灾减灾、污染防治等任务落实,保障了全县总体安全形势持续稳定。三是统筹安排“农业农村”支出14584万元,用于支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奖补、店子河现代农业示范园、中蜂产业现代示范园、“保险+期货”农业试点项目、政策性农业保险、渔农生态循环种养基地等项目,提升了生态农业效益;四是统筹安排各级财政衔接资金7969.75万元,其中县级投入1360万元,实施了产业发展类、基础设施类项目96个,保障了以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引领的乡村建设全面铺开,设立了因病、因学、因灾、因房防返贫致贫保险,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全面增强。五是统筹生态园区三产融合发展,拨付235万元支持奖励“五上”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发展。统筹资金28.75亿元,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7个,资金到位率大幅提升。六是统筹安排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资金5999万元,用于支持旅游奖补、旅游贴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全域旅游创建经费支出等,助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五)坚持改革创新与风险防控并重,精细化财政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全面实施预算管理一体化,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扩大“财政云”系统应用,黄龙财政总决算工作荣获省级优秀名次,政法经费保障及管理使用绩效情况被评为省级优秀名次,财政运行管理水平提升明显。一是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全年共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办理业务6457余笔、涉及金额218790.55万元。非税收入收缴和票据管理电子化,有效提升了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二是加大政府采购监管。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府采购”模式,全年完成平台采购项目163个,总预算金额23096.6万元,成交金额22539.94万元,节约金额556.66万元,节约率2.4%。三是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2022年完成10个重点评价项目12628.6万元,部门整体评价3个9390.72万元,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四是加大投资项目评审力度。发挥财政投资评审职能作用,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2022年共评审工程预算项目108个,评审预算金额63340.74万元,审减额6229.01万元,审减率9.8%,有效节约了财政资金。五是扎实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行政事业单位新增国有资产214笔,金额9277.22万元;处置国有资产115笔,金额7945.74万元。累计收回国有资产租赁收入及资产处置收益合计110.45万元,防止了国有资产使用中的不当损失和浪费。六是主动谋划政府性融资担保工作。成立黄龙县金财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有序推进,为今后融资担保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七是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严格限定政府举债程序和资金用途,把地方政府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实现“借、用、还”相统一的管理机制。持续推进常态化监测,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妥善处理存量债务,确保不新增隐性债务。
各位代表,2022年我县财政运行总体平稳,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同时,我县财政运行和预算执行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是:财政收入总量偏小,长期稳定税源短缺,一次性收入、非税收入占比较大,财政工作对上依赖度高,自身造血功能偏弱;三保“、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支出需求持续攀升,政府债务还款进入高峰期;预算绩效理念还不够深入,管理还不到位,绩效结果运用还不够充分。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充分听取各位代表、委员意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改进和解决。
三、2023年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2023年,根据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按照中央、省、市、县关于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财政工作总体要求,我县2023年度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和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实施更加精准、更可持续的积极财政政策,坚持“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收支平衡”原则和“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顺序编制预算,做到“开源节流”“有保有压”,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2023年财政预算(草案)如下:
(一)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计划安排11622万元,比2022年预算执行数增长5%。财政收支按照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首先保障“三保”支出及债务化解;其次继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保持乡村振兴衔接、农业、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的必要增长;再次全力保证全县重点工作及民生工程的资金需求。
全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167008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2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6675万元、国防支出41万元、公共安全支出4781万元、教育支出14262万元、科学技术支出632万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4691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789万元、卫生健康支出10149万元、节能环保支出11704万元、城乡社区支出14311万元、农林水支出24129万元、交通运输支出15868万元、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234万元、商业服务业等支出368万元、金融支出5000万元、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2485万元、住房保障支出15891万元、粮油物资储备支出334万元、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1021万元、预备费2500万元、债务还本支出1023万元、债务付息支出1120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政府性基金收入计划安排12000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计划安排12024万元,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棚户区改造和廉租住房工程欠款、征地拆迁补偿等支出。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主要来源于国有企业上缴的国有资本收益,我县目前尚无该项收入,因此不安排预算。
(四)社会保险预算安排。我县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专户管理,所需资金在一般公共预算中予以安排,故不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五)政府债务预算安排。2023年,安排到期债务本息合计2802万元。其中:2023年一般债券到期本金1023万元,到期利息1120万元,专项债券到期利息659万元。
(六)“三保”预算安排。2023年安排“三保”支出63075万元,其中:保基本民生15725万元、保工资45041万元、保运转2309万元。
四、2023年财政重点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做好财政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有关会议精神,围绕年度预算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减税降费措施,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推动我县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谱写黄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持。
(一)着力涵养财源、强化征管,增强财政实力。坚持以收入组织为中心,不断提升税收收入和可用财力“两个比重”,把涵养税源作为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持续推进招商引资,围绕重点税源企业、重点产业集群、重大工程建设,培育一批可持续、有贡献的财源企业。指导相关乡镇、部门做好项目谋划申报,对接好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方面的重点项目,通过重大项目的落地建设、竣工投产,不断拉动经济增长,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加大专项债券争取力度,扩大有效投资,尽快形成对经济的有效拉动。认真研究优惠政策,全力争取上级支持,不断夯实壮大全县综合财力。继续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举措,有效减轻企业负担。
(二)着力兜牢民生、保障底线,支出更加精准。牢固树立长期过紧日子思想,坚持把“三保”放在支出的绝对优先位置,严格预算约束,加强“三公”经费管理,持续“三公”支出只减不增,2023年“三公”经费预计支出344万元,与上年支出相比减少34万元,下降9%。其中公务用车及运行维护费安排支出176万元,比上年下降16万元,下降8.3%,下降原因是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压缩用车;公务用车购置81万元,比上年下降3万元,下降3.6%,下降原因是从严控制“三公”经费开支,减少车辆更新;公务接待支出87万元,比上年下降15万元,下降14.7%,下降原因是压缩开支,减少公务接待。坚持财力向民生倾斜,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加强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力度,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大事急事难事,确保各项民生政策落实到位。压实疫情防控转化阶段措施和经济发展政治责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机制。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支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和教育教学质量突破提升所需资金。落实落细农业等产业奖补政策,加快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围绕“4+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建设全产业链为目标,推动产业振兴,助力惠企利民。
(三)着力防范风险、精准研判,建立长效机制。认真梳理一般债券项目,对接相关部门做好专项债券项目储备申报工作。围绕全县重点项目,把好政府债券资金投向、事前绩效评估、融资收益平衡等审核关口,做好事前筹备工作,严防“资金等项目”,为2023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打好基础。同时,做好常态化政府债券和隐性债务风险日常监控及管理工作,严控隐性债务增量,积极化解存量债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债务风险底线。
(四)着力深化改革、重点发力,提升管理效能。锚定省市预算管理改革方向,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全面贯通。建立一体化监控数据平台,提前研究谋划、常态化储备预算项目和债券项目,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升财政治理效能。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平台作用,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管理。全面推行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和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提高非税收入收缴各环节的办事效率和透明度,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切实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
(五)着力全面从严治党、廉洁担当,营造良好生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融服务于管理,发挥“五级联动”工作机制优势,认真开展“三比三强”主题活动,持续推进模范机关建设,以“五型财政”建设为抓手,“发展型”财政力度更加彰显;坚持人民至上,“共享型”财政温度充分体现;锐意改革创新,“绩效型”财政深度不断厚植;依法依规理财,“法治型”财政强度持续提升;持续改进作风,“服务型”财政广度有效拓展。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注重舆论宣传引导,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强化内部控制,规范权力公开运行,狠抓政风行风建设,确保财政干部和财政资金“双安全”。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全面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的决议和要求,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财政新担当新作为,为黄龙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黄龙县202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财政预算(草案)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