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执行情况 / 正文

黄龙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2023年2月1日在黄龙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

一、2022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及省委、市委和县委的工作要求,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民、文旅带动、全面振兴”发展战略,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和红绿灯,全力推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全面发展,保持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稳住了经济大盘。

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3.05亿元,增长3.7%,其中一产8.19亿元,增长4.9%,二产5.02亿元,增长1.7%,三产9.84亿元,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12.63亿元,下降38.7%;地方财政收入11068万元,增长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7亿元,增长1.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621元、13838元,增长4%、6.8%。

二、2022年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综合施策稳定经济增长。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稳住经济大盘工作部署,专班推进抓落实,建立了责任清单管理、过程管控实施、协调问题解决、强化跟踪督导的经济运行调度机制,实行周调度、月分析、季研判工作机制,定期研判县域经济活力指标,政策护航稳经济,细化分解了《扎实稳住经济33条政策措施》,全力以赴稳增长,推动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二)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做细做实项目谋划争取工作,充分依托优势资源,积极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共谋划储备项目161个,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10类123个,通过发改系统争取到位中省投资3亿元。精准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挂图作战,60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复工,完成投资42.67亿元,二季度市县高质量项目建设成效评价全省第15名。围绕四大产业链,全面梳理和完善项目库,制作了招商图谱,召开了招商引资工作推进会、举办了省工商联民营企业家黄龙行暨招商引资大会等活动,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7个,年度到位资金28.75亿元。

(三)三次产业发展成效显现。产业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生态农业提质增效。紧盯现代绿色高效农业体系建设,以奖补促生态产业质量提升,兑付奖补资金2093.8万元。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后整理,苹果、核桃、中蜂、中药材产业稳步提升,高山冷凉蔬菜、食用菌、大闸蟹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完成粮食播种13.76万亩、大豆2.46万亩。完成苹果“双园”创建6个,新建防雹网3433亩。建设核桃示范园3200亩、低产园改造2630亩。种植中药材1万亩,中药材产业园区改造提升完成。建成10个智慧蜂业基地。认定省市示范家庭农场8家,赵一德同志批示“黄龙县发展家庭农场的做法值得肯定”。生态工业突破发展。始终把新能源产业作为生态工业的重要抓手,大唐50MW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光伏管桩厂、电力塔材支架厂投产,900MW平价光伏、330KV汇集站等新能源项目加速推进,实现新能源发电7.7亿度。光伏组件厂、远大智能电网设备生产基地等新能源配套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全年生产天然气80.9万m³,完成气井新勘探开发7口,存量井场补充开发5口。小寺庄煤矿实现综合机械化采掘,全年产煤19.37万吨。坚定“亩均论英雄”导向,突出生态产业园区集群化效应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带动,持续提升配套设施建设,全力做好要素保障工作,入驻企业11户,产值达到6918.05万元。生态旅游特色升级。获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不断提升以康养度假为主线,科普研学、休闲体育、绿色培训为支撑的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持续加大奖补和贴息力度,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体旅、农旅、文旅融合,树顶漫步景区被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黄龙渔业休闲小镇获批国家AAA级景区。偏石民宿文化村二期、清风宿·森林度假营地等项目投用,慧谷民俗文化村等项目有序推进。开展科普研学84期8847人次,举办了全省30KM森林越野奔袭赛、尚安国际钓鱼比赛等休闲体育赛事,开展绿色培训96期4166人次。全年接待游客251.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2亿元。文旅带动消费持续加力,举办了各类扩内需促消费活动,商业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成功打造了北山地摊、南山茶摊、龙城夜市等夜经济市场,新增“限上”企业3户,网络交易额突破1.2亿元。

(四)城乡基础建设统筹共融。乡村振兴精准发力。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成果动态巩固,各类帮扶政策的落实有效支撑了群众增收,投入衔接资金7970万元。出台了《高质量推进全域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方案》《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规划》,压茬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率先在全省制定了乡村振兴示范村户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石堡镇、白马滩镇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扎实推动,7个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稳步推进。白马滩村、吉家河村荣获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持续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圪崾路、店界路、7条通组联网路投用,建成5个乡镇垃圾填埋场和垃圾压缩中转站,镇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良好,完成农网改造53.69公里、农村供水管网铺设26.9公里、农村改厕1107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持续推进,全面提升园林绿化、城市供水、便民停车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大力实施城市“微改造”“微提升”“精装修”,城市空间合理利用、服务功能更趋完善。完成5个日间照料中心、城西小广场、西河南路和幸福门两处便民市场改造,G242县城过境线、公寨沟水库、老旧小区改造、市政工程修复等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加大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治理力度,城警联勤常态化,根治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现象。县镇和重点村5G信号全覆盖。荣获全省县城建设示范县。

(五)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启动国家“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持续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三大”保卫战深入推进,“河长制”“林长制”全面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持续加强。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争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金4910万元、生态建设示范县补偿资金1100万元。实施了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垃圾中转站、清洁取暖等项目,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机肥替代行动,各类营造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项目有序推进,完成石堡河污水处理厂下游生态保护修复、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泄湖河流域治理、城市防洪排涝三期、算子村至磊庄段防洪等项目建设,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荣获第五批国家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4.1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86%,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3.5%,全年空气优良天数329天。

(六)改革创新活力有效激发。以“小切口”改革为抓手,持续发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试点推进31项改革任务,初高中一体化、行知实验学校“公参民”、“五位一体”养老服务等改革有序推进。荣获省级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大力推动以粮油生产为主的耕种防收环节社会化托管服务,服务面积6.56万亩,覆盖群众1949户。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进社会资本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催生了偏石旅游度假村民宿集群、印象圪崂田园综合体等一批新典范。加速县属国有企业整合,县级融资平台整合升级有序推进。率先开展全省优化营商环境示范区创建,实施对重点项目和企业全流程跟踪挂牌服务工作机制,持续提升营商环境服务效能。智创中心、生态产业园区创业孵化大厦投用,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1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家。

(七)社会民生保障托稳兜牢。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三岔小学改扩建进展顺利,持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双减”政策有效落实,高考、中考保障有力。围绕医疗能力建设精准补短,启动实施村级标准化卫生室补缺工程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充分发挥“行走的医院”作用,打通医疗服务“末梢”。深入推进健康黄龙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中医理疗和康养服务。三馆主体建成,工人文化宫投用,文化惠民活动有序开展。社会保障稳步提标。城镇新增就业303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34652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2447人,累计发放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人员供养等社会救助资金3420万元。社会治理有效加强。“八五”普法启动,国家反诈中心APP广泛推广,防范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成效明显。“平安黄龙”“无黑无恶县”建设稳步推进,食品药品、道路交通、防灾减灾等领域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总的来看,2022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但仍存在诸多短板不足和问题挑战。一是高质量发展仍有差距。发展基础还不稳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高质量项目储备不够,招商受制约大,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不强,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二是优势产业支撑力有待增强。农业发展产业化、品牌化、科技化程度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生态文化旅游被确定为首位产业,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经济效益尚未凸显。三是民生保障水平有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仍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公共设施和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研究解决。

三、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用心用情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更好满足群众需求,促进县域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开创新时代黄龙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开好局起好步。

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左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5%左右。

四、2023年主要工作

(一)全面推动经济运行好转,着力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

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因时因势不断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推进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坚持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组织经济工作,加快推进“一县一策”清单事项,用足用活稳经济各项政策,谋划储备好一批立足当下和事关长远的好项目,全力争取中央预算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各类资金,牢牢抓住经济复苏良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落实好减税、退税降费等各项惠企纾困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恪守契约精神,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二)全面推进现代产业升级,着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坚持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推动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多极支撑、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格局。推动生态农业蓬勃发展。积极打造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持续巩固苹果、核桃、中蜂、中药材主导地位,完成苹果“双园”创建8个、防雹网建设4000亩。种植中药材1.5万亩,培育加工企业2家。升级核桃初加工厂37家。因地制宜发展渔业、畜牧、蔬菜、食用菌、水产等特色产业。实施旱作节水农业灌溉、石堡镇渔农生态循环种养基地、梁家山玉米烘干厂、圪台粮食收储及加工运输建设项目。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升农产品加工层次水平。全面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力争新增“三品一标”认证2个以上。力促生态工业跨越发展。加快生态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围绕新能源经济、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持续提高服务水平,引导各类要素聚集。围绕打造“全省新能源建设示范县”目标,紧盯330KV汇集站、900MW平价光伏、光伏组件厂、远大智能电网设备生产基地等项目,力争早日建成投产。支持小寺庄煤矿扩能、加快矿井技术智能化改造,充分释放产能,力争洗选煤厂和煤矸石砖厂早日开工建设。积极协调长庆油田、辽河油田等企业加大气井勘探开发力度,做好存量气井补充开发,加快资源就地转化利用,实现企地互利共赢。全力向上争取解决已并网新能源发电企业的电力消纳问题,确保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激发生态旅游内生动力。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旅游首位产业首位推进思维,深入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积极探索生态旅游与文化融合新途径,对全县旅游景区维修维护,加快潜力景区星级等级创建提升,持续开发乡韵民宿、田野客栈、农耕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实施慧谷民宿文化村、星谷银滩康养度假区、灵泉观露营基地、碾子湾精品民宿等建设项目。充分发挥优势资源,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筹办好各类节庆赛事,组织好科普研学、绿色培训,打响“慢城黄龙”品牌。加快商业体系建设,稳步提高生态旅游业配套服务水平,带动消费市场快速发展。有序发展夜间经济、赛事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启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示范创建,持续巩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成果,加快贯通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扩大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网络交易额达到1.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4亿元。

(三)全面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

聚焦全省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要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导向,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高质量项目不动摇,紧盯“三个10%”增速目标。瞄定国家投资导向,结合实际持续谋划一批好项目,健全接续滚动的项目储备机制,形成“四个一批”项目清单。全力做好要素保障和服务工作,合力攻坚克难,抓细抓实抓常,以“落地为大”为目标,明确时间表、任务图,对照具体任务清单,改进项目考核制度,加大项目谋划、前期工作考核比重,加快推动项目落地见效,以高质量项目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2023年计划安排重点项目60个,总投资74.5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4.23亿元。

(四)全面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着力优化高质量发展格局

不断发挥优势、破解瓶颈、统筹兼顾、协调联动,深入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持续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加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和产业就业帮扶力度,进一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稳定搬迁户收入和产业配套。推行“田长制”,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面积,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完成农村水毁公路重建、瓦永路、小黄路和崾武路改扩建,常态化做好道路养护,争创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统筹实施清洁取暖、农村改厕、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力保障韩黄高速稳步实施,G242县城过境线通车。完成城西片区微改造微提升、城区燃气设施改造提升和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建设。继续加大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治理力度,全面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启动物流枢纽项目建设,建成数字城市指挥中心,完成政务服务中心搬迁。加快杆线下地,布局新能源充电桩,全力推进网络基站建设。

(五)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提升,着力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牢固树立“两山”理念,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三大”保卫战,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全力推进国家“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创建,试点开展碳汇交易。实施重点林业、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完成各类营造林3.1万亩。加强重点流域水质、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完成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示范县、泄湖河流域治理项目,实施庙后川、仕望河小南川、界头庙石堡川流域治理,界头庙水源地综合治理修复工程、石堡镇水源地保护、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中小河防洪、农村雨污分流等项目建设,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加强水土保持,以耕地土壤环境保护为重点,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分级和分类管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完成节能降碳减排目标,空气质量稳定向好,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28天以上。

(六)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着力提升高质量发展活力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创新驱动发展力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强大动力。持续推进各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小切口”、经济体制、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机制障碍,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调动全社会积极性,不断推动有效市场和有效政府更好结合。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建设开放共享、互联互通、线上线下相结合一体化的政府服务模式。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持续深化融入关中城市群、洛河经济带,为全县经济不断拓展新的增长空间。深化国企改革,县级融资平台和“两山银行”挂牌运营,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推进“一把手”、产业链及“链长制”招商,确保农副产品种植加工和生态文化旅游业在招大引强及扩大投资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贯彻落实好全省营商环境突破年各项任务,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强化服务保障意识,优化提升事项办结效率,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贯彻落实各级纾困帮扶政策,强化政策兑现、园区配套供给、产业发展指导等能力,打造安心、舒心、暖心的发展环境。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智创中心作用,加强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培,积极融入秦创原,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户、科技型中小企业20户,不断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七)全面推进社会民生提质,着力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抓好惠民工程和民生实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落实好“乙类乙管”防控政策,保障好群众就医用药,有序推进健康黄龙建设,促进医养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深化初高中一体化管理改革,完成三岔小学、麻地湾幼儿园室外场地改扩建,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弘扬特色文化,完成图书馆、文化馆搬迁,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改造提升圪台敬老院、中心敬老院消防设施。开工建设“龙湾”公墓二期、农网和供水管网改造等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天然气长输管线落地建设。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救助水平。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创业扶持。强化气象监测预警,提高应急救援与防灾减灾能力。深入实施质量强县战略,巩固食品安全示范县成果,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推进放心消费示范县创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做好第五次经济普查。保持地方经济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切实推进双拥工作,全面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抓好“八五”普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加大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力度,深化“平安黄龙”建设。

各位代表,帆满图新志,奋楫正当时,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指导和监督,虚心听取县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勠力同心、勇毅前行,以生态优势厚植发展优势,擘画黄龙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表一:黄龙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议计划

指标名称

计算单位

2022年

完成

同比增长(%)

2023年

计划

同比增长

(%)

备注

一、生产总值

亿元

23.05

3.7

24.8左右

7左右


其中:第一产业

亿元

8.19

4.9

8.7

5


第二产业

亿元

5.02

1.7

5.6

10


第三产业

亿元

9.84

4

10.5

6


二、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2.63

-38.7

13.64以上

8以上


三、地方财政收入

万元

11068

2

11621左右

5左右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47

1.9

4.74左右

6左右


五、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5621

4

37940左右

6.5左右


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838

6.8

14880左右

7.5左右


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占比%

36%


36.5%



表二:黄龙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议计划(草案)

指 标名 称

单位

2022年计划

2022年完成

2023年计划

备 注

1.核桃示范园建设面积

5000

5600

5000


核桃产量

11000

11000

11000


2.蜂蜜产量

1445

1450

1450


3.中药材面积

5000

10000

15000


4.粮食面积

万亩

13.6

13.76

13.76


产量

万吨

7.2

7.19

7.2


5.蔬菜面积

10800

11800

12000


产量

1.7

2.55

2.6


6.苹果产量

万吨

10.3

10.74

11


7.牛存栏

6500

6800

6800


出栏

3000

3400

3300


8.羊子存栏

12000

12700

12000


出栏

8500

9100

8000


9.生猪存栏

25000

27800

28000


出栏

38000

41500

42000


10.招生

350

267

400


其中:高中

200

200

250


职中

150

67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