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区原则
(1)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原则
①同一类型区内,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特点应有明显的相似性;不同类型区之间则应有明显的差异性。
②同一类型区内生产发展方向(包括土地利用调整方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等)、水土流失防治途径及措施总体部署应基本一致;不同类型区之间则应有明显差异。
(2)区域完整性原则
水土保持分区,以乡镇为最小划分单元,以特定地理单元和地貌单元为分区基础,适当考虑流域边界、水资源分区界和县界,以及历史传统沿革,确定分区界线。
(3)主导因素原则
水土保持分区,在综合考虑水土保持功能和水土流失特征、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同时,突出考虑主导作用因素,做到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布局。
2 分区依据
(1)水土保持功能类别和措施配置基本一致;
(2)水土流失类型基本一致;
(3)地貌类型基本一致;
(4)植被覆盖率基本一致;
(5)社会经济条件基本一致。
3 分区方法
水土保持区划主要是按水土流失类型、特征以及水土保持措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划分,并与陕西省水土保持区划相衔接。
4 区划格局及分区成果
根据上述原则和依据,将黄龙县水土保持区划格局确定东部石质山地封山育林区、西南部梁塬沟壑固沟保塬区和北部土质山地生态保护区。
(1)东部石质山地封山育林区
区域内涉及黄龙县的白马滩镇大部分区域,石堡镇东部和界头庙镇东部,区域大部分属黄河一级支流涺水河流域,面积565.45km2,占规划面积的20.59%。
本区以石质山地为主,水土流失以轻度水土流失为主,加强预防监督,严格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巩固和保护现有自然植被,应以封山育林、监督保护为主,促进植被自然恢复。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方向:针对该区石山多,水土流失较轻等特点,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沿涺水河建设清洁小流域,大力实施封禁封育,涵养水源,减少土壤侵蚀,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提高环境资源承载力,加强预防监督,严格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2)西南部梁塬沟壑固沟保塬区
区域内涉及黄龙县三岔镇大部分区域、界头庙镇西南部分、石堡镇南部和崾崄乡西南角,区域面积400.90km2,占全县面积的14.60%。
该区域内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面蚀、沟蚀和重力侵蚀,水土流失防治应按照山、水、林、田、园、路、村综合治理的原则,通过水土保持措施建设,固沟保塬,防治沟头前进、沟岸扩张和沟底下切。此外,在人口密集区居住环境,同时,还有农田防护、水质维护等水土保持基础功能。
(3)北部土质山地生态保护区
区域内涉及黄龙县瓦子街镇、崾崄乡大部分区域、圪台乡、石堡镇大部分区域、三岔镇东北角和东南角、白马滩镇北部、界头庙镇北部,面积1779.25km2,占全县面积的64.81%。
本区以低山、林地为主,林草植被覆盖度较高,水土流失较轻,存在大面积的轻度水土流失,主要措施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和封山育林为主,治理面源污染,强化坡面防护体系,制定实施防止破坏林草植被的预防监督和管理措施。以生态保护为主,保护该区良好的林草植被。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方向:主要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封山育林和城市水土保持为主,治理面源污染,强化坡面防护体系,合理利用水资源。以预防保护为主,保护该区良好的林草植被,积极采取封山育林等生态治理措施,山顶部设立封育界碑和标牌,根据立地条件和林地类型做好疏林补植,促进林下植被生长,提高林草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