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特别是元月,受西安疫情关联影响,全县经济运行遇到了严峻挑战与考验,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面对不利局面,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 “生态立县、产业富民、文旅带动、全面振兴”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经济持续壮大、主要经济指标呈恢复性增长,民生福祉全面提升,全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从宏观经济看,总体运行平稳,但下行压力仍然存在
初步核算,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934亿元,同比增长5.1%,居全市第4位。其中一产增加值0.253亿元,增长4.5%,居全市第7位;二产增加值0.957亿元,增长19.4%,居全市第3位;三产增加值2.725亿元,增长0.4%,全市第10位;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3.8%,增加值增长21.3%,均居全市第3位。
1、农林牧渔业保持平稳发展。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70万元,可比价增长4.6%,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1.3个百分点,较上年末下降0.5个百分点。一季度农林牧渔业主要是以牧业和植树造林为主。畜牧业出栏稳定,产值达3873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7.9%,可比价增长4.3%,成为拉动农林牧渔业增长的主要因素。林业产值600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2.1%,可比价增长5.5%,是农林牧渔业增长的重要支撑。瓜果蔬菜产值28万元,增长3.6%。
2、第二产业支撑经济增长。近年来,黄龙县工业一直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今年也不例外。一季度,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24.3%,在工业、建筑业的拉动下增长19.4%,对GDP的贡献率为89.4%,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其中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2489亿元,同比增长23.8%,增加值增长21.3%,分别高于全市24.2和21.5个百分点,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76.26%,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快,一季度7家新能源企业完成发电量17266.96万千瓦时,同比增加2555.77万千瓦时,增长14.8%,原煤开采 30703.6吨,增长9203.6吨,增长30%。实现建筑业增加值0.082亿元,增长52.6%,主要得益于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增速较高,增长59.3%,以及建安工程价格指数的变动。
3、第三产业增速放缓。一季度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725亿元,增长0.4%,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5.8个百分点,较上年末下降3.6个百分点。
从六大行业增长情况看,增幅呈一升四降一平态势。“一升”: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390万元,增长7.2%,增幅同比、环比分别提高6.0和2.6个百分点。“四降”: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3238万元,下降10.4%,增幅同比、环比分别下降25.4和11.4个百分点;交通、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47万元,增长2.0%,增幅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环比提高0.3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025万元,下降2.5%,增幅同比、环比分别下降10.6和9.8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112万元,增长1.0%,增幅同比、环比分别下降4.7和3.0个百分点。“一平”: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651万元,增长4.5%,增幅同比、环比均持平。
从测算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的各项保障要素来看,增幅呈十升十降一平态势。“十升”: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长4.0%,增速同比、环比分别提高0.3和3.9个百分点;住宿营业额增长20.9%,同比、环比分别提高39.4和38.6个百分点;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增长10.8%,同比、环比分别提高5.5和2.2个百分点;保费收入增速8.2%,同比、环比分别提高5.7和8.2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工资总额增速6.5%,同比、环比分别提高5.4和5.7个百分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长104.9%,工资总额增长5.6%,同比、环比分别提高176.8、104.7和21.11.8个百分点,对三产的贡献率高达90%,拉动三产增长0.36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工资总额增长11.8%,同比、环比分别提高32.7和10.1个百分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工资总额增长5.4%,同比、环比分别提高4.8和0.8个百分点;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工资总额增长20.0%,同比、环比分别提高42.6和15.4个百分点;教育工资总额增长4.2%,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2.5个百分点。“十降”: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增长-52.4%,同比、环比分别下降80.9和62.3个百分点;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长-6.0%,同比、环比分别下降31.3和11.6个百分点;邮政业务总量增长-11.2%,同比、环比分别下降22.26和17.5个百分点;餐饮业营业额增长-4.9%,同比、环比分别下降24和21.8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2.5%,同比下降11.5个百分点,环比提高0.2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持平,同比、环比分别下降50.3和70.9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总量增长8.5%,同比、环比分别下降12.1和16.6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工资总额增长12.2%,同比下降12.1个百分点,环比提高11.9个百分点;卫生和社会工作工资总额增长12.3%,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环比提高5.6个百分点;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工资总额增长2.1%,同比、环比分别下降7.6和16.8个百分点,是影响三产走低的主要因素。“一平”:居民自有住房不变价增加值增长4.5%,同比、环比持平。
(二)从需求拉动看,投资快速增长,消费领域全面下滑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一季度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8亿元,同比增长58.6%,居全市第2位,位次前移11位。一方面是在库项目增加,3月份新入库项目4个,在库项目33个,较上年同期增加13个,增长65%。另一方面是大项目支撑有力。高标准农田项目投资4736万元,242国境线项目投资3500万元,水系联通项目完成投资2148万元,是一季度投资增长的主要支撑。
2、消费领域全面下滑。在上年高基数和今年疫情双重影响下,消费领域呈全面下滑态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08亿元,下降5.5%,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全市排第10位。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2185.4万元,同比下降12.0%,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6.8个百分点。
(三)从质量效益看,财政金融支撑良好,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乡收入比缩小
1、财政收支稳步提升,金融信贷支撑良好。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157万元,增长68.92%。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040万元,增长14.66%,非税收入完成4117万元,增长91.85%。地方财政支出完成44947万元,增长28.76%。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1.98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7.96亿元,增长13.8%。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8.34亿元,增长14.0%。
2、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97元,同比增长6.5%,并列全市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1元,增长4.4%,居全市第10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03元,增长7.3%,居全市第5位。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5,比上年同期缩小0.07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运行下行压力较大。一季度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居全市第4位,主要经济指标达到预期目标。但当前经济形势仍较为复杂,经济平稳较快运行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仍突出,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经济发展仍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困难重重。
(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我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产比重逐年下降,二三产比重逐步上升,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仍很突出。一产占比高,增速低;二产主要依靠新能源,新能源企业受自身固有限制以及风力、天气、电力消纳等诸多因素影响,发展不稳定,在不增加产能的情况下,难以支撑经济高速增长;三产内部发展不均衡,其他服务业占比高达60%左右,主要靠劳动工资支撑,在没有大的调资政策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增速仅能保持5%左右稳定增长,加之交通运输、批零住餐等业态企业数量少、体量小,对三产总量拉动作用不强。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保障体系薄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农业成本逐年上涨,农产品价格不稳定,食用菌、大棚蔬菜、樱桃等采摘农业有所发展,但规模小,效益难以凸显。上半年主要靠畜牧业和林业支撑,仅能完成全年产值的12%左右。
(四)消费市场持续低迷。我县消费市场止跌回升效果不明显,部分企业经营情况不稳定,基础不牢固。主要体现在限上企业个数少、规模小,企业经营欠佳,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尤其是目前统计数据要求越来越高,大多数企业出于税务筹划等多方考虑,纳税申报不全面、不规范,难以支撑统计数据规范快速增长。
(五)城乡收入增长动力单一。我县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居民经营、打工和进行其他投资的机会相对较少,城镇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高,工资外收入偏小,制约居民收入多元化增长。由于没有设施农业,前半年农村居民收入,主要依靠销售农产品、零星打工等支撑,增长动力不足。
三、下一步建议措施
(一)更大力度强调度、稳增长。持续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县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提振信心恢复活力奋力实现“开门红”“稳全年”50条措施的通知》和我县细化落实50条措施方案的要求,密切关注关键行业、关键项目生产运营建设情况,分类施策、分企帮扶,及时解决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经济运行调度,针对难以实现预期指标、数据异常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增强科学调度能力,精准抓实指标支撑点,全力以赴推动各项指标任务争先进位。
(二)更大力度抓生态农业提质增效,稳增收。积极落实《黄龙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奖补办法》,对核桃、苹果产业加强管理,提质增效。利用国有林场林下空间和边坡土地种植以连翘为主的适生中药材。扩大中蜂养殖规模,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积极发展设施蔬菜瓜果、羊肚菌、香菇、大闸蟹等短、平、快特色产业,发展高山冷凉蔬菜,以弥补我县一二季度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的短板。加大春季各类造林和育种育苗生产,增强林业对一产的拉动作用。鼓励扶持畜禽养殖大户,扩大养殖规模。进一步完善企农、社农利益联结机制,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为引领,通过入股联营、服务托管、组工投劳、土地流转等利益联结模式,把群众稳固在收益链、增收链上,增强乡村“造血”功能。
(三)更大力度抓工业经济延链扩能,升产值。围绕链条延伸、产业升级,建立互惠共赢、协同共进的政企联动机制,加快新能源及配套产业集群发展,紧盯园区定位、园区建设、园区配套,推动生态产业园区专业化发展。加快推进330KV、110KV汇集站建设,打通新能源电力外输通道,最大限度解决电力消纳问题,为新能源发展保驾护航。紧盯新能源配套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管桩厂、电力塔材支架厂、光伏组件厂等非能企业投产达标入库,增加非能工业份额,为工业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四)更大力度抓旅游联动融合提升,优结构。深化“旅游+”多元产业融合发展,将黄龙旅游镶嵌在延安旅游东线之中,启动石门峡漂流、树顶漫步、清风宿˙黄龙森林度假营地国家AAA级景区和黄龙休闲渔业小镇、印象圪崂国家AAAA 级景区创建,使康养度假、科普研学、休闲体育、绿色培训四大旅游板块串联和功能互补,持续提升旅游市场活力,打破主要依靠其他服务业独木支撑三产发展的格局,全面优化提升服务业产业结构。
(五)更大力度抓项目、扩投资。一是抓项目谋划。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立足黄龙实际,依据产业链分布和基础设施需求,重新梳理完善项目库,围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抓紧谋划实施一批能够助推黄龙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项目。二是抓项目建设。落实“四张清单”和“五个一”制度要求,做好项目综合保障,紧盯950MW光伏建设项目和光伏组件厂等新能源配套项目,加快入统速度;紧盯242国道过境线、水系联通、高标准农田等在库大项目,应统尽统,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