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黄龙县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三个年”活动部署要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力以赴稳增长、稳市场、保民生,不断培育壮大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三大经济发展动能,全力推动黄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前三季度完成生产总值14.347亿元,增长2.6%,增速同比下降7.1个百分点,环比提升0.9个百分点,全市排第5位,位次同比下降3位,环比上升3位。分产业看,一产增加值2.43亿元,增长4.5%,全市第6位;二产增加值3.884亿元,增长3.3%,全市第4位;三产增加值8.034亿元,增长1.6%,全市第9位。三次产业比重为16.9:27.1:56,贡献率分别为,31.9%、36.8%、31.3%,一、二产贡献率分别高于占比15和9.7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0.8和1.0个百分点,三产贡献率低于其占比24.7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发展不协调不均衡问题仍然突出。
一、经济运行基本态势
(一)农林牧渔业齐头并进,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42876万元,增长4.5%;实现现价增加值2.55亿元,增长4.5%,增幅较上半年提升1.5个百分点,是GDP增长的稳定基础。其中,农业现价产值27444万元,增长4.1%。蔬菜及食用菌累计种植面积1.4万亩,产量2.73万吨,增长5.9%;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9367亩,增长10.4%,产值1229万元,增长170.7%;花椒丰收,产值达到1272万元,增长39.02%;早熟苹果产量3680吨,产值1492万元,增长18.0%,成为农业稳增长的主要支撑;林业现价产值5307万元,增长7.4%。野生中药材连翘均价每公斤70元左右,较上年同期增长143%,野生植物采集产值达2690万元,增长57.3%,是林业较快增长的动力;牧业现价产值8363万元,增长1.5%。猪牛羊出栏稳定,生猪出栏12957头,增长13.5%,牛出栏1615头,增长6.0%,羊出栏4827只,增长2.1%,家禽出栏5.42万只,增长2.26%,禽蛋527.5吨,下降3.85%,水产养殖94吨,增长40.3%;实现渔业现价产值152万元,增长22.6%。
(二)工业发展受限,建筑业拉动作用明显。前三季度,实现工业增加值3.27亿元,增长0.3%。我县工业发展,主要依靠电、热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新能源产业受风力、太阳光照以及国家电网负荷能力等多方限制,一直处于下降趋势,7家新能源企业9月份当月发电量4132.36万千瓦时,下降11.66%,累计发电量49442.97万千瓦时,下降5.27%,产值同口径下降2.55%,增加值下降0.3%,小寺庄煤矿停产整改,产值下降77.09%,增加值下降74.7%,不利因素叠加,难以支撑二产较快增长。在工业发展不利的背景下,建筑业增长较快,成为二产增长的重要支撑,建筑公司三季度产值累计增速达到84%,促使建筑业增加值增长29.3%,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
(三)保障要素乏力,服务业增长放缓。唯一一家限上批发企业果业集团连续四个月0上报,前三季度批发业销售额下降76.5%,导致GDP和三产分别走低0.7和1个百分点;另劳动工资抽样单位人数减少,工资总额相应减少,导致服务业增速较二季度下降1.9个百分点,三产增长乏力,进而影响生产总值整体增速。
从六大行业增长情况看,增幅呈四升二降态势。“四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分别增长1.8%、4.3%、4.7%、2.0%;“二降”: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下降5.1%和4.6%。
从测算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的各项保障要素来看,增幅呈十三升九降态势。“十三升”: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长6.9%,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长4.4%,住宿业营业额增长4.9%,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增长0.4%,保费收入增长15.8%,居民自有住房不变价增加值增长4.8%,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9.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长11.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工资总额增长0.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工资总额增长3.0%,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工资总额增长9.5%,教育工资总额增长5.6%,卫生和社会工作工资总额增长6.6%。“九降”: 批发业商品销售额下降76.5%,邮政业务总量下降5.1%,餐饮业营业额下降7.8%,本外币贷款余额下降4.0%,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89.1%,房地产业工资总额下降1.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工资总额下降0.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工资总额下降1.8%,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工资总额下降0.8%。
(四)项目效能释放导向鲜明,新能源投资增速稳定。截至9月底,在库项目45个,共上报投资12.19亿元,增长7.2%,全市排名第3位。红石崖光伏电站、三峡光伏电站、长宁河隆飞绿电以及光伏组件厂等新能源及配套产业项目,本年完成投资7.21 亿元,增长33.77 %,占年度总投资的63.98 %,仍是我县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支撑点。
(五)消费信心不足,社零持续走低。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1015万元,同比下降0.2%,较全市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全市排名第8位。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7222.7万元,同比下降6.2%。从消费地域看,城镇零售额22920.1万元,增长1.7%,乡村零售额8094.9万元,下降4.5%;从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4938.3万元,增长4.1%,商品零售额26076.7万元,下降0.7%。
(六)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保持向好,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1、财政、金融稳步提升。随着小微企业优惠政策的落实、税收起征点上调、税率下调以及免税范围进一步扩大,导致税收减少。截至9月底,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839万元,扣除留抵退税后同口径增长23.07%。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725万元,扣除留抵退税后同口径增长924.44%;非税收入完成4114万元,同比下降22.25%。地方财政支出131355万元,同比增长5.0%。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1.50亿元,增长2.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8.21亿元,增长13.8%;各项贷款余额16.71亿元,下降4.0%。
2、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行政事业单位工资稳定增长,农林牧渔业稳定增长,农作物价格上涨,各项奖补政策有效实施,城乡居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83元,增长7.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全市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60元,同比增长5.1%,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全市第6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56元,同比增长8.5%,较全市平均水平提高0.7个百分点,全市第1位。城乡居民收入比2.44,城乡收入差距稳步缩小。
3、非公经济占比稳步提升。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807亿元,占GDP比重的33.5%,占比稳居全市第4位。
二、存在问题
(一)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我县GDP总量一直处于全市末位,占全市总量的0.93%,距离全市倒数第二位的宜川县尚有12.67亿元差距,经济总量小,竞争实力弱,加之部分指标增长乏力,不稳定因素较多,经济发展仍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困难重重。
(二)三次产业及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支撑单一,抗风险能力差。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我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产比重逐年下降,二三产比重逐步上升,但是结构不合理问题仍很突出。一产占比高,增速低;二产主要依靠新能源,新能源企业受自身固有限制以及风力、天气、电力消纳等诸多因素影响,发展不稳定,在不增加产能的情况下,难以支撑经济高速增长;三产内部发展不均衡,其他服务业占比高达50%左右,主要靠劳动工资支撑,在没有大的调资政策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增长有限,加之交通运输、批零住餐等业态企业数量少、体量小,对三产总量拉动作用不强。
(三)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多,完成社零任务压力巨大。湖心小筑带基数退库;国宾酒店7月13日因债务问题被法院查封停业;两家加气企业(山河新能源和惠民天然气)是我县“限上”社零的重要支撑(2022年两家燃气公司营业收入占“限上”社零比重达37.1%),惠民天然气公司6月歇业9月下旬恢复营业;1-9累计实现零售额511.8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024.5万元,下降66.7%,严重影响零售行业增长。而且,两家企业10月份由零售业转为批发业,全年尚有1426万元的零售额缺口无法弥补。今年新培育企业和大个体户8家(企业6家,个体2家)均为年度入库,不能为今年社零做贡献。加之整体消费信心不足,消费市场持续低迷,而且我县限上单位整体规模小,结构不优,没有形成有效的带动作用。
(四)项目保障要素滞后,新能源投资趋缓。
新能源项目仍是我县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依靠,5个新能源项目、3个配套产业项目和330KV汇集站年度投资占全县重点项目计划投资66%以上,受土地约束、组卷报批时限较长等影响,其中2个新能源项目和330汇集站未开工不能入统,其余项目整体推进缓慢,对投资的拉动作用有限。
(五)居民收入不稳定,增长空间有限。我县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居民经营、打工和进行其他投资的机会较少,短期务工受季节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收入的增长。
三、下一步建议措施
1、深分析、强调度、稳增长。加强对经济运行态势全程跟踪分析,加强研判,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县委、县政府以及经发局等相关部门进行监测预警,发挥好经济发展“晴雨表”作用。持续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县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以及我县制定的一系列奖补办法,密切关注重点行业、关键企业生产运营情况,分类施策、分企帮扶,及时解决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经济运行调度,精准抓实指标支撑点,全力以赴推动各项指标任务争先进位。
2、抓农业、提质效、稳增收。积极组织乡镇全力抓好苹果、秋粮等农作物采收工作,确保颗粒归仓。提早部署果园、农田的冬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核桃、苹果施肥、修剪、冬季防寒以及农业设施设备的防冻和检修维护等工作,为明年丰产增收打好坚实基础。依托县干果公司、乡镇农产品加工业及利峰、翘之林、诚永等企业,通过企企合作、企社联建,建立更加完善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加大核桃、蜂蜜、小杂粮、连翘茶等农特产品的开发,拉长产业链条,提高本地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
3、抓工业、延链扩能、升产值。围绕链条延伸、产业升级,建立互惠共赢、协同共进的政企联动机制,加快新能源及配套产业集群发展。经发、自然资源和相关乡镇强化沟通,做好配合和服务,全力推进330KV汇集站和110KV汇集站建设,打通新能源电力外输通道,最大限度解决电力消纳问题,盘活整个新能源产业。紧盯新能源配套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管桩厂、电力塔材支架厂、光伏组件厂等非能企业投产达标入库,增加非能工业份额,为工业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4、优结构、强规划、多措并举提升三产增活力。立足资源条件、市场潜力和比较优势,以调整和优化结构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动三产结构升级。一是文旅部门以及旅游产业带上的乡镇针对新趋势、新特点,找准发力点,多措扩大市场营销力度,吸引更多专业公司来黄龙落地生根,共同做大旅游市场蛋糕,围绕“吃住行游购娱”不断补齐要素,既要有“专项特色”的地标产品形成主流消费,也要有“见缝插针”的“记忆”产品补充消费,持续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消费潜力。二是抓好奖补、贴息贷款以及《民宿管理办法》《农家乐改造提升方案》等县内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探索用少量政府资金引导,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筹集资金发展第三产业,调动和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及民间资金投向第三产业,促进我县第三产业做大做强。
5、抓项目、扩投资、稳基础。一是抓项目谋划。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立足黄龙实际,依据产业链分布和基础设施需求,梳理完善项目库,抓住国家增发万亿国债政策,做好项目包装,抓紧谋划实施一批能够助推黄龙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项目。二是抓项目建设。落实“四张清单”和“五个一”制度要求,做好项目综合保障,紧盯950MW光伏建设项目和光伏组件厂等新能源配套项目以及242国道过境线、水系联通、高标准农田等项目,确保应统尽统。三是抓保障要素。330KV汇集站建设是“一子落全局活”的关键,经发、自然资源部门和相关乡镇强化沟通、做好配合和服务,全力推进330KV汇集站建设,破解新能源保障要素不到位瓶颈,实现固定资产稳定增长。
6、抢机遇、挖热点、促消费。一是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县稳增长政策,撬动市场主体广泛参与,提升市场整体活力,激活消费潜力。二是充分挖掘和系统整理具有黄龙特色的地方美食,着力打造高品质特色餐饮系列品牌,增强地方美食知名度,让美食体验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三是筹办各类文旅活动,使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向纵深发展,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品位,通过吸引游客参与体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等,辐射带动住宿餐饮、商品零售、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四是持续组织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提振消费信心。积极宣传落实市政府出台的《恢复和扩大消费17条措施》和我县《商贸流通业促消费措施》,鼓励限上企业积极申报,市财政配套的促消费资金,并组织开展我县促消费活动,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五是加快推行智慧点餐系统和政府购买财务公司进度,为在库企业和拟培育企业完善财务资料夯实基础,进一步调动市场主体入库纳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