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全市“一六四”工作布局要求,锚定建设“生态经济强县”这一目标,立足经济周期和县域发展特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主动适应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持续释放发展潜力,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一、基本态势
(一)从经济运行看:增幅放缓,下行压力增大。
一季度全县GDP 完成4.34亿元,同比增长0.5%,增速位居全市第七,增幅比上年同期(5.1%)降低4.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幅均有所下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0.25亿元,同比增长4.1%,增幅比上年同期(4.5%)降低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31亿元,同比增长0.5%,增幅比上年同期(19.4%)降低18.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78亿元,同比增长0.1%,增幅比上年同期(0.4%)降低0.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为5.7:30.3:64.0。
(二)从生产领域看:三次产业进度不齐,发展不均。
1.农业生产开局良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0.49亿元,增长4.1%;实现增加值0.29亿元,增长4.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到达66.7%,是一季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畜牧业增加值0.2亿元,增长2.9%。畜牧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70.5%,成为支撑农业增长的主要因素。植树造林、育苗育种、现代农业园区中的食用菌、中药材等的采集,为农村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工业受多方制约,增速持续下滑。一季度工业增加值1.17亿元,下降4.1%,下拉二产3.9个百分点。发电行业,受天气、电力消纳、价格等因素影响,新能源产业发电量和产值处于持续下降态势,一季度7家新能源企业累计发电量15306.85万千瓦时,下降11.4%,产值受电价影响下降32.5%。制造业方面,新入库的泽润飞公司,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桩,主要用于新能源配套、公路、桥梁等领域,受新能源投资放缓、开工不足等影响,一季度没有签订订单,上年同期自带694.8万元基数缺口无法弥补,虽然浩宇产值达到340.4万元,增长167.8%,但总体来看制造业产值仍然下降68.0%。采矿业方面,小寺庄煤矿3月26日复工,3月份仅产煤273吨,实现产值12.08万元,产量、产值分别下降92.6%和99.9%。
3.建筑业增长较快,支撑作用突显。一季度实现建筑业产值0.65亿元,增长154.6%,实现增加值0.15亿元,增长80.3%,拉动二产增长4.4个百分点,是二产增长的主要支撑。
4.服务业多点走低,三产增幅较慢。实现增加值2.78亿元,增长0.1%,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较上年末下降1.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0.33亿元,增长5.7%;交通、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0.05亿元,下降0.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0.16亿元,增长12.0%;金融业增加值0.31亿元,下降3.9%;房地产业增加值0.25亿元,增长1.2%;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63亿元,下降1.5%。
从测算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的各项保障要素来看,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增长28.0%, 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长7.1%,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5.7%,拉动服务业增长0.7个百分点;公路运输总周转量下降3.3%,邮政业务总量增长15.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下降0.9%,下拉服务业务0.01个百分点;住宿业营业额下降10.8%,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7.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2.0%,拉动服务业增长0.6个百分点;货币金融服务相关指标增长0.1%,保费收入下降2.8%,金融业增加值下降3.9%,下拉服务业务0.4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0%,房地产业工资总额增长7.4%,居民自有住房不变价增加值增长1.1%,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7.5%,拉动服务业增长0.1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4.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0%,拉动服务业增长0.2个百分点;我县没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规上企业和劳资抽样单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下降16.2%,下拉服务业务0.6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工资总额增长19.6%,增加值增长6.0%,拉动服务业增长0.09个百分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工资总额下降0.3%,增加值下降1.1%,下拉服务业0.02个百分点;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工资总额下降1.5%,增加值下降1.4%,下拉服务业0.03个百分点;教育工资总额增长3.8%,增加值增长2.1%,拉动服务业增长0.1个百分点;卫生和社会工作工资总额增长20.2%,增加值增长14.1%,拉动服务业增长0.7个百分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下降43.9%,工资总额增长1.8% ,增加值下降15.5%,下拉服务业0.2个百分点;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工资总额下降3.0%,增加值下降3.0%,下拉服务业1.1个百分点。
(三)从需求领域看:投资波动较大、消费增速全面下滑。
1.固定资产投资波动较大。1-2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9.6%,全市增速第一,一季度投资同比下降5.6%,全市第十二位,增速波动较大。分产业投资看,一产没有投资,增速大幅下滑;二产完成投资额占总投资的38.1%,增长177.7%;三产完成投资额占总投资的42.63%,增长6.1%。
2.消费品市场进一步下滑。湖心小筑带基数退库,惠民、山河由零售转为批发,共计804.8万元基数缺口难以弥补,一季度消费领域呈进一步下滑态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0.95亿元,下降6.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滑0.8个百分点,其中限上零售额0.19亿元,下降24.0%。
(四)从质量效益看:财政支撑乏力,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1.财政收入下滑,支出放缓。随着小微企业优惠政策的落实,财政收入进一步下滑。一季度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283万元,较同期4869万元(体制改革后数字)减少1586万元,同比下降32.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993万元,较同期759万元(体制改革后数字)增加234万元,增长30.8%,非税收入完成2290万元,占比69.75%,较同期4110万元(体制改革后数字)减少1820万元,降低44.28%,地方财政支出完成44953万元,较同期44947万元增加6万元,增长0.01%。
2.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一季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86元,同比增长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5元,增长5.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47元,增长8.4%,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同比环比分别缩小0.08和0.03个百分点。但受统计制度调整影响,部分“经营性收入”记入“出售其他财物”,未能计算为可支配收入范围,导致我县城乡收入整体低于全市增长水平。
3.非公经济占比提升。一季度,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5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5.1%,占比稳居全市第4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运行下行压力较大。一季度全县主要经济指标排名较为靠后,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困难重重。
(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只有少量设施农业,一季度主要靠畜牧业支撑,仅能完成全年产值的3%左右,虽然增长稳定,但占比过低,拉动作用有限;工业发展制约因素诸多,发展不稳定,在不增加产能的情况下,难以支撑经济高速增长;三产内部发展不均衡,其他服务业占比高达60%左右,主要靠劳动工资支撑,难以实现快速增长。加之交通运输、批零住餐等业态企业数量少、体量小,对三产总量拉动作用不强。
(三)投资增长不确定因素较多。随着投资统计制度不断完善,对投资项目入统和数据报送要求越来越高,导致部分投资不能纳入统计或不能及时报送数据。有些项目未批先建,建设期由于没有相关手续,手续办好后,又没有施工场面,导致不能纳入统计;我县目前在库项目34个,其中财务法报送项目22个,形象进度报送项目12个(含5个新能源项目),采用财务法报送的项目,工程实施后如不及时支付款项,没有支付凭据,将会影响数据报送认定。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乏力。上年新增企业5家,大个体3家,是历年来入库单位数量最多的一年,但新增入库企业均为年度入库自带基数,拉动作用有限,且LNG企业转批发业造成缺口较大,同时,月度入库社零企业匮乏,特别是缺少大型零售餐饮企业拉动,一季度乃至全年社零难以实现正向增长。
(五)城乡收入增长动力单一。我县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居民经营、打工和进行其他投资的机会相对较少,城镇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高,工资外收入偏小,制约居民收入多元化增长。由于没有设施农业,前半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动力不足。
三、对策建议
(一)抓调度、强增长。密切关注关键行业、关键项目生产运营建设情况,分类施策、分企帮扶,及时解决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经济运行调度,针对难以实现预期指标、数据异常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增强科学调度能力,精准抓实指标支撑点,全力以赴推动各项指标任务争先进位。
(二)抓普查、优结构。抓住五经普最后上报阶段,仔细核实普查对象经营活动,确保行业划分准确;同时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切实负起责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大宣传力度,消除普查对象顾虑,如实申报经营情况,做到不重不漏,应统尽统,为我县后五年产业划分打好基础。
(三)抓项目、稳投资。一是抓项目谋划。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立足黄龙实际,依据产业链分布和基础设施需求,重新梳理完善项目库,围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抓紧谋划实施一批能够助推黄龙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项目;二是抓项目手续办理。各责任部门督促项目单位在开工前,尽快完善相关审批手续,确保开工及时入库;三是抓项目建设。落实“四张清单”和“五个一”制度要求,做好项目综合保障,紧盯950MW光伏建设项目和光伏组件厂等新能源套项目,加快建设进度,为投资增长提供支撑。
(四)抓市场、促消费。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综合运用奖补、贴息、担保等方式,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用好商贸流通业促消费措施、大力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十条措施、“五上”企业培育入库奖励扶持等优惠政策,重点支持产业有带动、行业有潜力、就业有吸纳、发展有信心的县域民营企业壮大,促进“个转企”“小升规”实现月度入库,为当年经济发展做贡献。二是积极引导居民消费扩量提档,进一步优化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意愿,提升消费能力。充分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深入开展数字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扩大消费多样性,引导消费转型升级。三是加速一产优势向二、三产转化,通过引进扶持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延伸产业链,将生态农产品加工包装形成新的工业产品和文旅产品,丰富多元化消费终端。
(五)抓记账、提增收。乡镇继续对记账户实行包扶,确保记账全面准确和完整。各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及时上报与城乡居民收入相关的政策、文件等,统计局加强与国家统计局延安调查队的沟通对接,为核算指标提供全面、准确、完整的支撑依据,进一步夯实城乡收入核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