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一个路灯
组织一个学习课程
修整一条道路
……
界头庙镇自带小板凳的村民
定期围坐在一起
议事情、提意见、话家常
这些看似平常的邻里聚会
却是听民意、解民情的“板凳会”
这也是当地独有的一道文明“风景”
一个记录本、几十张小板凳,阵阵微风中……不用会议室、无需讲话稿,只需各家各户门口喊一嗓子,不一会儿工夫,老乡们就聚集在屋场院落,谈感想、话发展,诉心声、提意见……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板凳会就此拉开序幕。近年来,界头庙镇采用“板凳会”这种形式,深入村组,围绕人居环境、社会治安、道路交通、防汛抗旱、基本医疗、文体生活、社会帮扶等领域广集民意,广开言路议民生,化“民声”为“民生”,通过将民生实事办实办好,让“民生”落地有声,提升民生福祉“温度”,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早化解”,进一步夯实了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发挥“五级联动”优势 “板凳会”上解忧纾困
以11个行政村、77个村民小组、庭院为单位,要求各村党小组根据片、组制定全覆盖、多主题、合实际的板凳会计划,再由村党支部书记召集并主持。“板凳会”虽形式简单,解决起问题来却很有效。“自来水管道改造挖断路面,仅用土方回填,路面逐渐形成坑洼”“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提档应该怎么缴费”……在场的党小组成员认真记录、逐条梳理,能答复的当场答复,一时不能答复的现场明确责任人和解决期限,“板凳会”结束后,限期内由村党支部书记将问题办理情况反馈至相关人员,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今年以来,全镇已召开板凳会50余场,解决民生实事6件。
畅通献策渠道 “板凳会”上汇聚民意
“板凳会”不仅解难题,也是村民们的“意见箱”。本着“村里的事村民议”原则,界头庙镇各村把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大小事搬到“板凳会”上,充分征集大家意见、共同协商议事,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刘家塬村,“板凳会”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发挥了大作用,镇村干部一边宣传政策,一边和大家讨论如何解决乱堆乱放等问题,听取村民建议,有人建议“门前三包”,有人建议“定期清扫道路”。“通过板凳议事,实现了村级事务从‘少数人说了算’向‘大家商量着办’的转变,提升了村民们的参与意识。”刘家塬村党支部书记安永峰说道。截至目前,全镇板凳会上已收集意见20余条,建议50余条。
解读民生政策 “板凳会”上架“连心桥”
“我家自来水智能水表不给我换?”“为什么三轮车不能载人?”村民们倒着“苦水”,村干部耐心解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人居环境整治、道路交通安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政策法规向大家解读。“以前我以为村干部刁难我,现在明白了,得支持村里的工作!”景家塬村村民茹关成笑着说道。干部和群众坐而论‘理’、零距离收集民意民智,面对面宣讲政策、解答疑问,对群众提出的各类闹心堵点、揪心痛点、关心热点,及时回应,建立限时办理责任清单台账并回访。一场“板凳会”交流下来,干群的心更贴近,信任度也更强,大大推动了矛盾化解和政策落实。
家门口的“板凳会”将党的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后一公里”,让各项惠民政策来到百姓家中,同时也凝聚起基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今后,界头庙镇将不断优化“板凳会”议事机制,通过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发挥“板凳会”的优势,让“板凳会”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一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