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状况

2024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发展形势,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好、文旅强、乡村美、百姓富、发展优的生态经济强县战略目标,持续壮大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三大发展动能,聚力增强依山经济、沿河经济、庭院经济三大发展支撑,不断提升农业和旅游两条产业带发展质效,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发展质效持续增强,向好态势不断巩固。
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75亿元,增长4.8%,居全市第8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0亿元,同比增长4.6%,高于全市增速0.6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3。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比较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提升0.5、1.0、0.5个百分点,增速稳定向好。二产增加值5.90亿元,同比增长3.8%,低于全市3.3个百分点,居全市第10。增幅较上年同期回升3.6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提升3.3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落9.3个和6.3个百分点,建筑业支撑作用较强,二产波动明显。三产增加值13.75亿元,同比增长5.2%,高于全市增速1.3个百分点,居全市第3。增幅较上年同期提升3.9个百分点,较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提升5.1个、1.1个和0.9个百分点,持续向好的趋势具有进度性改善特点。
二、农林牧渔涨势良好,农业发展稳定。
“4+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奖补2080.5万元,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6%,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粮食产量7.4万吨,增长1.3%,苹果产量13.4万吨、增长11.8%,瓜菜及食用菌产量3.2万吨,增长8.9%,农业增加值完成73308万元,增长4.9%,上拉一产3.9个百分点;全年育种育苗729亩,造林面积19200亩,林业增加值5338万元,增长7.1%,上拉一产0.4个百分点;猪、牛、羊出栏分别增长6%、4%、2%,牧业增加值11706万元,增长1.4%,上拉一产0.2个百分点;渔业养殖345亩,产量237吨,大闸蟹509亩,产量20吨,渔业增加值602万元,增长13.2%,上拉一产0.1个百分点。
三、工业向好态势明显,建筑业支撑有力。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较前三季度提升1.9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发展向好态势明显。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8%,分别上拉GDP和二产0.2个和1.1个百分点;制造业下降26.5%,分别下拉GDP和二产0.4个和2.0个百分点,是二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增长2.1%,分别上拉GDP和二产0.3个和1.6个百分点,仍然是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从主要产品产量看,原煤产量7.02万吨,增长75.5%,产值2814.3万元、增长29.1%;供应天然气1219.07万立方米、增长0.8%;累计发电量65285万千瓦时,下降1.0%,实现产值1.96亿元,下降7.6%;生产商品混凝土(鸿基、浩宇)2.64万立方米,产量、产值分别下降35.4%和55.4%,生产预应力混凝土桩(泽润飞)4.08万米,产量、产值分别下降87.8%和87.6%。6家资质建筑业企业产值增长28.8%,建安投资增长22.8%,全市第一,分别上拉GDP和二产0.6个和3.3个百分点,是二产增长的主要因素。
四、服务业稳定运行,发展动能加速蓄积。
紧紧围绕康养度假、科普研学、休闲体育、绿色培训四大主题,推动森林疗养、休闲度假、旅居养老、药膳食饮等功能聚集、效应联动。积极发展“赛事经济”,激发体育旅游新活力,提高绿色培训质效,充分展示生态经济发展实践成果。工资、奖金、车补和其他补贴,足额发放,我县涉及的4项工资总额抽样行业,均稳步增长,其中占服务业30%以上的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工资总额增长14.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抽样单位工资总额分别增长19.0%、7.5%、11.7%和4.0%,是服务业稳定增长的基础支撑。成功举办“赏山水黄龙.享渔欲之乐”等系列赛事活动,全县规上服务业经营效益提高使服务业营业收入迅速增长,全年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877.5万元,增长39%,对其他服务业的增长具有较强的贡献作用。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增速位居全市第3,拉动GDP增长2.6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增长12.9%,上拉服务业1.6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5%,上拉服务业0.5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长3.7%,上拉服务业0.3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增长4%,上拉服务业2.4个百分点。
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消费市场持续稳定。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3%,位居全市第4位。年底在库项目59个,较上年增加4个,增长7.27%。其中续建项目32个,较上年增加3个,新入库项目27个,较上年增加1个。分产业看一产投资下降42.2%,下拉投资1.4个百分点;二产投资增长29%,上拉投资19.1个百分点,是全年投资增长的主要引擎;三产投资下降6.6%,下拉投资2.4个百分点。从产业内部来看,二产仍是我县投资的主力,新能源发电项目,抓住了工程建设的“黄金期”,施工力度大,投资增幅高。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速达到68.8%,上拉投资34.1个百分点,是我县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导产业。制造业投资下降99.6%,下拉投资15.5个百分点,行业间投资不均衡矛盾仍然突出。从投资主体来看,全年民间投资增长3.9%,占总投资的39%,拉动投资增长1.7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25%,拉动投资增长13.6个百分点。
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3581.4万元,与上年持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完成零售额9837.3万元,占全县社零总额的22.6%,同比下降14.7%,降幅环比收窄4.9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5.8个百分点。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全县城镇市场累计实现零售额31905.2万元,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3.2%,同比增长0.9%;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1676.2万元,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6.8%,同比下降2.6%,城镇消费市场增速快于乡村市场3.5个百分点,城镇市场仍占主导地位。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高于餐饮收入。实现商品零售额37392.8万元,同比下降1.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5.8%,下拉社零1.0个百分点;餐饮收入6188.6万元,同比增长7.5%,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2%,上拉社零1.0个百分点,是社零增长的主要动力。分行业来看,批零住餐齐头并进。批发业销售额1158.4万元,同比增长17.4%,零售业销售额23802.2万元,同比增长12%。住宿业营业额3758.3万元,同比增长4.7%,餐饮业营业额12199.1万元,同比增长11.4%。批发业持续发力,零售业稳步增长,住宿业、餐饮业持续向好发展。
六、财政收入增势稳定,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1.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支出略有减少。政策精准滴灌持续涵养财源,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805万元,增长5.9%。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398万元,增长6.7%,非税收入完成5407万元,增长5.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64625万元,下降5.7%。
2.城乡收入稳定提升。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66元,同比增长5.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居全市第2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19元,同比增长4.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居全市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17元,同比增长6.9%,低于全市平均0.5个百分点,居全市第12位。
3.非公经济占比稳步提升。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0.1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5.5%,稳居全市第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