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乡村振兴 / 正文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奔向幸福小康生活

来源:黄龙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0-12-14 09:36

“十三五”时期,是黄龙县强力推进精准脱贫、奋力冲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黄龙县变化最大的时期。黄龙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施“八个一批”精准扶贫措施,全面实现高质量脱贫,以脱贫实绩实效向全县人民交出一份满意脱贫“答卷”。

2016年全县贫困村全部退出,2017年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位居第一方阵,2018年全省脱贫攻坚非贫困县序列成效考核中位列第三名,2019年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综合评价“好”的序列中位列第九名。

截至目前,黄龙县累计完成减贫任务1747户3966人,现有建档立卡1523户3711人,已全部脱贫,边缘户、监测户风险消除,贫困发生率为零。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6946元增长到2020年的12717元,增长83.1%。

党建引领打造脱贫攻坚主力军

黄龙县始终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压紧夯实县、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抓脱贫的政治责任、主体责任。确定“三级书记”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职责,逐级传导压力责任,明确由县级领导包抓7个乡镇、3个社区,各驻村工作队队员派出部门实行整村包抓,实现了县级领导包联、县直部门包抓行政村全覆盖。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选派47名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组建了47支驻村工作队,6个省级部门、9个市级部门、47个县级部门参与包村帮扶,733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驻村帮扶、部门包村、干部联户成效显著。牢固树立脱贫攻坚一线锻炼、识别和使用干部的用人导向,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严格落实驻村扶贫干部健康体检、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经费补助等政策,充分运用“三项机制”,对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的扶贫干部在提拔任用、晋升职级、交流重用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五年以来,累计提拔第一书记42人,驻村工作队员4人,有效激发了扶贫干部立足脱贫工作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特色产业打开致富大门

走在瓦子街镇蔡家川村南窑组的路上,高标准大棚、小工棚等几十个现代化蔬菜大棚一一映入眼帘。

2018年,瓦子街镇遵循“因地制宜,区域种植”的原则进行蔬菜小范围试种,没成想,秋收时种植户赚的盆满钵满。有了成功的基石,2019年,瓦子街镇确定“实施计划、规模种植”,在几家种植大户的影响下,群众将适宜种菜的耕地全部发展为新菜田。两年来,瓦子街镇从蔬菜种植地升级为周边县区蔬菜销售地,催生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瓦子街模式”。刘董孝是瓦子街镇后屯人,去年开始种植白菜,一路走来,已经从以前的几亩到现在的几十亩,还引导全村人响应号召,大胆尝试,迈出新生活的第一步。

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该镇加以利用温差较大的自然因素,将这种先天“短板”逆转成种植“优势”,集中连片发展效益较高的大棚蔬菜生产,从此全镇群众搭上“绿色蔬菜”快车道。较2018年相比,在传统蔬菜种植品种的基础上,2020年新增加大棚樱桃等采摘品种。截至目前,全镇蔬菜种植面积3500亩,金丝皇菊、金银花300亩,沙棘1000亩,柴胡200亩……形成以“冷凉蔬菜”为主,其它产业为辅的发展新模式,画出了产业发展“同心圆”,由一蔬一菜引领的产业革命让群众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

刘董孝只是黄龙县依靠产业增收致富群众的缩影。如今在黄龙县,中蜂、中药材、羊肚菌、大闸蟹、乡村旅游等扶贫产业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遍地开花,取得了喜人成果。

五年来,黄龙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按照“苹果产业抓升级、核桃产业抓加工、中蜂产业抓品牌、药材产业抓规模、特色产业促旅游、全县农业强生态”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的农产品绿色生态、无污染,夯实了全县产业扶贫基础,仅产业扶贫一项贫困户人均收入就达到了5000元以上。

消费扶贫让“土山货”变成“香饽饽”

5月24日,陕西省首家县域农产品精准扶贫超市——品溯扶贫超市黄龙特产馆在西安市未央区萧家巷名京九合院盛大开业,核桃、蜂蜜、连翘茶、羊肚菌等60余种来自黄龙大山里的农特产品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购买。品溯扶贫超市黄龙县特产馆运用已打造成的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专门对农副产品进行品牌塑造、质量溯源、包装提升,线上线下销售。每年从销售总额中提取5%用于设立黄龙县消费扶贫基金,年终为贫困户分红收益。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为黄龙县农产品销售打开了新路径,让群众的增收致富路越走越宽。

消费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黄龙县制定了《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方案》《黄龙县消费扶贫激励奖励办法》,鼓励和引导社会消费平台收购销售贫困群众农副产品,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先后搭建了黄龙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西安“品溯扶贫超市”,定点帮扶单位省体育局脱贫攻坚农产品展示销售平台,西安市体育学院“体育消费扶贫平台”四大平台,黄龙扶贫产品上线延安农投“农副产品大数据平台”和延安“猛划算”消费平台,采用线上平台喜闻乐见的直播带货的模式,组织县委宣传部部长、县政府副县长、县扶贫局局长等领导干部,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开展直播推介和销售带货活动,为广大网友推介黄龙,介绍黄龙蜂蜜、核桃、苹果等扶贫产品,累计完成订单1149单,总销售额达48227元,营造了全民参与消费扶贫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黄龙县还全面动员县级财政预算单位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方式,优先采购贫困户农副产品,促进农副产品进机关、进校园、进市场、进社区。全县共认定消费扶贫企业12家,扶贫产品32种,建成大中城市20个农特产品直营店,优先购销扶贫产品。

截至目前,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力量累计为贫困户助销农产品3420余万元,销售群众农副产品6280万元。

易地搬迁圆了群众“安居梦”

黄龙县易地扶贫搬迁水磨湾安置点,统一外观风格的安置房整齐排列,错落有致、整洁美观,良好的居住环境让这里的群众赞不绝口。

“我们感谢党,要不是党的好政策,我们还住在老家的旧房子里。”三岔镇李家庄村易地搬迁户封云说道。自从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以后,好多村民都搬到了这个安置点,他们都称赞说,新房里生活设施齐全,居住环境优美,比之前的老房子好多了。

封云今年41岁,是三岔镇李家庄村西卓子组村民,全家4口人,父亲三级残疾,家中只有他一人有劳动能力,生活异常困难。自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至水磨湾安置点后,在创业扶贫政策支持下,他在县城开办了黄龙县欧格消毒餐具配送企业,为县域内餐饮企业配送消毒餐具。通过努力,从一开始每天配送几十套消毒餐具发展到了几百套,现如今年收入达到12万元,家里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在黄龙县吉家河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物业中心,70岁的杜金海正熟练的打扫着物业办公室卫生,他是2016年界头庙镇相里村村易地扶贫搬迁户,通过政府衔接应聘为安置小区物业保洁员,实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真没想到,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住上了楼房,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还找到了力所能及的工作,真的是掉进了福窝窝。”今年74岁的杜金海,家中2口人,老两口年龄都大了,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2013年通过精准识别被确认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列入易地扶贫搬迁户。

如同封云、杜金海一样感受到幸福还有来自石堡镇、白马滩镇、崾崄乡、圪台乡、瓦子街镇的搬迁户。近年来,黄龙县把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和“重中之重”来抓,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推动集中安置点建设,在解决好贫困群众搬得出的同时,更加注重稳得住、能致富的系列后续服务,通过公益性岗位、就业培训、扶贫扶智等扶持办法,形成了“以搬兴业,以产促脱,以管稳搬,以腾助搬”的良好格局。

现如今,全县837户2424人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全部入住黄龙县城吉家河和水磨湾集中安置小区。为保证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搬入新居后,能够早日融入新生活,黄龙县分别在吉家河安置点和水磨湾安置点成立了综合型管理社区,建立了卫生室、警务室、图书室、就业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大厅等配套设施,并通过便民服务站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医疗、娱乐、健身等6大类25项服务,扎实开展法治管理、创业致富、文化特色、环境优美、服务保障为重点的“五星社区”创建,不断丰富搬迁群众日常生活。

2020年11月,黄龙县被评为全国“十三五”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

人居环境整治擦亮脱贫攻坚底色

放眼黄龙脱贫攻坚战场,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个个民生项目风风火火,一张张笑脸在贫困群众脸上灿烂绽放,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帮我们修好了村里的公路,乡亲们都高兴极了,亲切地将其称为脱贫致富路。”看着修好的通村公路,圪台乡砖庙梁村主任蹇穆栓激动地说。

圪台乡砖庙梁村位于黄龙县北部,境内山大沟深,森林密布,是全县较为偏远的行政村。过去,由于道路不通畅,信息闭塞,村民走不出去,客商进不来,导致核桃、蜂蜜等农产品丰产,但群众不增收,交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拦路虎”。

为改善当地群众出行条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村进行调研,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圪崾路”被定为全县2020年十大民生工程之一,于2020年3月顺利启动,项目全长14.5公里,总投资2100余万元,经过五个月的加班加点施工,在7月实现通车,有效改善了当地87户311人行路难问题。

修一条路,富一方人。从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到平整宽阔的柏油路,“圪崾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带动了产业发展,为群众打开了增收致富的“大门”。

 

近年来,黄龙县全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紧盯村组基础设施短板,谋划实施产业类、基础设施类等扶贫项目。2016年以来,投资19280.61万元,实施产业类项目210个,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109个。改造和新建58个村级卫生室,配置医疗设备22类929件,实施通村道路改建16条98.52公里,实施饮水网点建设109个,更换贫困村饮水管网93.51公里,改造升级农村电网500.32公里。同时,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国家卫生乡镇创建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设立了村级基础设施管护基金,列支200万元,用于村组道路和安全饮水管护。全县47个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实现全覆盖,2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7个“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提标建设成效显著,其中6个村庄入选全国“千村万寨展新颜”展示活动。累计完成农村改厕9342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16个镇村污水处理设施、6个乡镇垃圾填埋场和2个垃圾压缩中转站建成投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乡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基本形成。

如今,走进黄龙县每一个村子,都有硬化畅通的道路、规划有序的街巷、整齐明亮的路灯、富有特色的民居;迈入一户户农家,到处都是干净整洁的房间、配置齐全的家电、男女老少的笑语。一座座村庄基础设施齐全,道路宽畅通达,环境卫生整洁,游园亭台,田园风光美景如画,可谓是人在村中住,如在园中游。

文明实践奏响脱贫攻坚“好声音”

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走进白马滩镇神玉村,一排排由石头搭建而成的标志性景观映入眼帘。农家小院前郁郁葱葱的草木与各种形象的石头造型交错掩映,形成了一幅独具当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图景。看着这样的场景,77岁的村民敖完叶感慨万千:“以前这就是一片荒地,满地堆的都是乱石,不仅不美观,还影响村民们行路,车根本进不来。”而如今,这些石头不再是碍人的“拦路石”,反而变成了引领神玉村走上变革的“铺路石”。

在“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之前,白马滩镇的各个村子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乱石堆砌、杂草丛生、墙面乱涂乱画等现象。“这里石头多,所以我们就从石头下手,先劝村民们把乱堆乱放的石头整理好,再一步步从污水、垃圾治理等环节改变村民们过去落后的生活习惯。”神玉村党支部书记薛增文说。

如今的神玉村已经成了一个主题鲜明、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村”。由石头堆砌而成的展示墙上,整齐地悬挂着镢头、镐、犁等200余件农耕生产生活的老物件,专门搭建的涂鸦墙上展示着颇具文化气息的涂鸦作品。

这只是黄龙县在推进文明乡风建设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黄龙县围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凝聚干群攻坚合力,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县镇村开展脱贫典型、孝德模范、致富能手、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等评选表彰活动,弘扬真善美,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用身边事影响身边人。建立了47个村级爱心超市,通过实物奖励,引导群众践行孝老爱亲、公益事业等;特别是针对一些等靠要思想严重的群众,开展“扶教”工作,增强了贫困户自我发展信心。

建成瓦子街镇瓦子街村、白马滩镇神玉村等14个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兴建村史馆、卫生室、图书室等多功能综合服务中心;成立红白理事会,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宣讲团,通过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用“小节目”宣传“大道理、正能量”,用“小舞台”解读“大政策、新理论”,助力脱贫攻坚,为乡村发展汇聚力量。

现在,走进村里,同乡亲们拉起家常,大家有说不完的话。从朴实的话语中,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感恩之心、喜悦之情,也能真切感受到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心。大家坚信,摘掉穷帽子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