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又进城卖菜呀?”
“嗯,咱这可是纯天然无公害,卖得很好。”
家住黄龙县崾崄乡马蹄掌村新市街的张寿青又起了个大早,骑着小三轮边和邻居打着招呼边满载一车的蔬菜朝县城里去了。张寿青其人,凡见他便总是乐呵呵的模样,要说是为啥,那可有的话说。
自己关心
在县城比较繁华的地段你总能看见一个仅靠一只手熟练地称菜、收钱、找钱的乐观卖菜老头,他就是张寿青。因自家地里的蔬菜种植搞得风生水起,闲暇之余张寿青便看准了城里人追求“绿色健康”的心理,经常骑着一辆小三轮奔波来往于菜地和城里,经营自己的“绿色蔬菜”生意。
张寿青今年68岁,孤身一人且左手残疾,是村上的五保户。对于一些被列入五保的人来说,既得以“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便常常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张寿青却不甘于此。“我虽然是残疾人,但也能靠手吃饭,党和政府很关心我,帮扶慰问一样都不少,但咱有手有脚当然得自己争口气!靠人救济活着像什么样子!”老人家因为自己的五保户身份而感到惭愧,话语和行动中总是充满着对生活的热情与自信,他坚信即使只用一只手,依然能把日子过好。
党支部关怀
为帮助张寿青尽快改善生活条件,实现脱贫,村四支队伍积极谋划,联系乡扶贫站、帮扶责任人,同张寿青本人多次商讨,并通过对其身体素质及技术能力等多方面分析,认为就近发展短平快的蔬菜种植收效最快。经过前期的少量试种,2019年,张寿青甩开了膀子将十几亩地全部推出来用于蔬菜种植,因为种植面积多,村党支部对老张的“产业”很是关注,给予了很大支持,从前期种子采买到种植期间技术指导再到后期蔬菜销路,四支队伍没少跑前跑后。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张寿青的菜地摇身一变成了聚宝盆,满是西葫芦、甘蓝、大葱、白菜等数不尽的宝贝。谈起党支部帮他联系渭南客商销售出的2000斤葫芦一事,张寿青感激地说:“没有村上的帮忙,我都不敢想我能卖出去这么多菜,真是越干越有劲。”
帮扶责任人关爱
脱贫致富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经常性入户、逢年过节慰问、日常嘘寒问暖,作为帮扶责任人的县苹果局副局长杜方平始终把帮扶户张寿青当做家人一般,可输血式的关爱可解近难却难解远忧。如何向造血式发展,如何巩固长效性收益,帮助张寿青尽早脱贫致富,杜方平也有过不少思考。为提升产业多样性,拓宽张寿青收入来源,杜方平多次入户同张寿青进行深入沟通交流,了解张寿青本人发展意向并最终确定了响应苹果产业发展大潮的发展方向,在苹果种植上做起了文章。购买苗木及果树栽植中杜方平总是亲力亲为,直到看到棵棵树苗栽入了张寿青家的地里,他才松了口气,而张寿青本人也劲头十足,凡是有苹果种植的指导课,你总能见到他的身影。“30亩的果园,领导和村民们没少帮我出力,我自己更得争气照看好,等过个三五年真正长出果子卖上价钱才对得起大家的辛苦。”张寿青感恩地说道。
党员群众关照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在马蹄掌村被演绎得很生动,整个村子已然是个团结同心的大家庭。由于张寿青左手残疾,栽菜苗什么的即使老张干劲再足也还是有些力不从心,作为党员先锋的邻居刘艳琴看在眼里,默默做起了打算,直到那天她带着党员志愿服务队到张寿青地里帮起忙来时,张寿青才从力不从心的愁闷中缓过一丝神来。“邻里互助的事,大家都很乐意,互相帮忙有力出力也是我们普通党员群众应该做的。老张啊,等到收菜时我们还来帮你。”刘艳琴的话让张寿青很是动容。“原来还担心我这身体状况,收菜速度若是太慢,菜长老或是烂在地里可就白费了,现在啊不怕了,我只管好好种。”犹记得村上在集体经济土地上种植花菜时,张寿青第一个冲在了前头,担起了挑水的活儿,他说村集体的就是大家的,他当然有义务出一份力,这也是回馈大家平日里来对他的帮助。
在崾崄乡,像张寿青这样奔走在脱贫路上的人还有不少,他们虽各有不同,但自身坚定的意志和来自党支部、帮扶责任人及党员群众的关怀关爱关心都是同样的,正是大家的勠力同心,才让崾崄的脱贫攻坚之路得以走向更美好的明天。